搜索
首页
>
儿科
>
小儿综合
>
详情页
37天宝宝,有点黄疸,吃了茵栀黄颗粒...
性别:男
年龄:1
37天宝宝,有点黄疸,吃了茵栀黄颗粒,有点拉肚,白天睡一天,一到晚上就开始哭闹,怎么哄都哄不好!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吴素莲
主任医师
儿科
二级甲等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问题分析:
你好,给宝宝补鱼肝油了吗?大便一天几次?
追问:
没有,大便绿屎,之前都是一天一次到两次,这几天哭闹三天才拉屎,补鱼肝油能好点吗
回复:
你好,补鱼肝油睡眠能好点。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黄疸菌陈颗粒有什么作用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此药可以帮助孩子降低黄疸,本品清热利胆,退黄疸。用于急、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属肝胆湿热证。平时注意给孩子适当地喝温水,增强的代谢,也可以进行晒太阳,都是有帮助的,注意给孩子保暖,别感冒,饮食上可以少量多次地喂养。
小孩黄疸可以吃茵栀黄颗粒吗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可以。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周左右发生,有2周的时间可以消退,如果黄疸持续时间长时需要排查有无病理性黄疸,如胆道狭窄。对于黄疸可以口服茵栀黄颗粒,对于改善症状有利,边治边观察。
16天宝宝黄疸,医生给开茵栀黄颗粒。...
陈涛
主治医师
儿科
邹平县中心医院
三级甲等
指导意见:您好,您说的这个药物一天是吃三次的,一次三分之一,一天三次,一般我们是这样用的,具体您听从当地医生建议
36天黄疸还有点,医生要宝宝吃茵栀黄颗粒
李春格
内科
邢台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病情分析: 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意见建议: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45天宝宝,喝茵栀黄颗粒,黄疸
张艳
医师
儿科
航天中心医院
三级乙等
问题分析:茵栀黄颗粒是1g每次,一天3次。可以再吃点儿妈咪爱和蒙脱石散。意见建议:妈咪爱、蒙脱石散也有利于排黄疸。当然,大便干燥的话,蒙脱石散就停了。
37天宝宝,有点黄疸,吃了茵栀黄颗粒...
吴素莲
主任医师
儿科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指导意见:你好,给宝宝补鱼肝油了吗?大便一天几次?
宝宝15天了,有黄疸,吃了茵栀黄颗粒...
施巧玲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三医院
二级甲等
指导意见:如果是药物所致的拉肚子停药后可恢复,也可以用妈咪爱.思密达治疗拉肚子。
宝宝黄疸吃了茵栀黄颗粒然后不吃奶...
施巧玲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三医院
二级甲等
指导意见:日光照射也有助于退黄的,喝奶粉有可能导致大便干燥,可以适当喂些糖水。另外也可以口服益生菌类调理一下的。
孕期黄疸升高可以喝茵栀黄颗粒吗?
温虹艳
主治医师
妇产科
威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问题分析:你好,不知你现在怀孕多少周了,在怀孕期间如果有黄疸的情况。指导建议:还需要先去医院做检查,确定原因以后再对症用药。
新生儿黄疸妈妈能喝姜糖水吗
刘英新
医师
内科
威县七级中心卫生院
一级甲等
可以,通常婴儿在出生后3-4天出现黄疸,7-14天就消失了。婴儿在出生月后仍有很重的黄疸时,应到医院检查流胆汁的管道是否堵塞、肝脏是否有毛病。但生理性新生儿黄疸也有许多持续到一个半月左右的。婴儿精神好,体重也增加,就是有点黄疸也不必担心,照常喂奶就是了。
请问小孩黄疸多少属于正常
高城
医师
儿科
密云县妇幼保健院
二级甲等
大部分孩子都是满月的,这个经皮测胆的数值上限是12.9,如果孩子是早产儿,这个上限是15,大于这个数值就是病理性黄疸。如果孩子大于2周之后仍有黄疸,也是不正常的。你家孩子现在是8天,如果是病理性黄疸,大部分孩子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需要给予蓝光治疗,辅助以茵栀黄和妈咪爱口服,少数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猜你喜欢
我家宝宝25天,黄疸有点高,已经吃了3天的茵栀黄颗粒,...
有黄疸,吃茵栀黄颗粒可以吗???
十五天宝宝有黄疸吃了茵栀黄颗粒食欲不好怎么办
医生你好:宝宝黄疸有点高14.5,吃过茵栀黄颗粒,
宝宝黄疸30天了,吃了茵栀黄颗粒五天...
宝宝,黄疸停母乳3天,吃了茵栀黄颗粒,拉了黑色大便,...
宝宝黄疸值20.8服用茵栀黄颗粒多久能退黄?
宝宝黄疸,茵栀黄颗粒和茵栀黄口
宝宝黄疸退了又黄了可以再服茵栀黄颗粒吗?
宝宝出生7天有黄疸!可以吃茵栀黄颗粒吗?
专家问答
小孩22个月咳嗽有痰
新生儿咳嗽怎么办
2岁侄女频繁晕倒发抖呕吐求原因
四岁女儿白天老是尿裤子该怎么办
新生儿俯卧喂奶的安全性
乙肝疫苗第二针推迟有影响吗?
新生儿惊厥如何治疗
四岁宝宝睡觉流汗多
早产儿三个月发育指标
两个月宝宝总是哭闹怎么办?
常见科室
男科
皮肤科
性病科
妇科
儿科
老年
外科
内科
生殖
传染科
神经内科
五官科
整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