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妇产科
>
产科综合
>
详情页
怀孕35天药流成功率高吗
我怀孕了,想做药流,害怕人流疼,我的经济条件非常地有限,这个时候药流成功率高吗?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免费咨询
三级甲等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问题分析:
怀孕35天药流成功率很难讲,根据个人体质,办法就是女性自己吃了药后去观察是否有血块排出,如果有排出,且血的颜色也不很深了,就没问题了,流过后还是去检查下。看是否流干净。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打尿促怀孕成功率高么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打尿促肯定对于卵巢有一定的损害,也就是提前透支卵巢的功能。也要看夫妻双方的身体情况,如果是选择促排卵的药物,那么促进成功的可能性就需要根据卵巢是不是通畅,男性的精子活力活性,也就是说排卵的成功性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促排卵能不能怀孕,其他的因素也是比较关键的。
怀孕35天药流成功率高吗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怀孕35天药流成功率很难讲,根据个人体质,办法就是女性自己吃了药后去观察是否有血块排出,如果有排出,且血的颜色也不很深了,就没问题了,流过后还是去检查下。看是否流干净。
怀孕41天药流成功率高吗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怀孕41天药流成功率高达95、流产后需要注意休息和注意卫生,保持情绪稳定及避免着凉受寒,饮食不要辛辣刺激生冷,还需要注意观察术后的出血的情况建议,需要注意在术后一周后做下超声检查观察是否流产干净,并注意流产后一个月内不要有性生活,观察术后的来经情况。
如何怀孕成功率高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一般使用以下方法,可以使怀孕成功率高:1.做孕前检查:夫妻双方需要做规范的孕前检查,判断双方的生育能力是否正常。如果存在异常,可提前治疗好影响生育能力的疾病,可以提高怀孕成功率。2.把握好受孕时机:女性可以根据既往月经规律计算出排卵期,在排卵期进行性生活,可以提高怀孕成功率。3.保持心态平和:夫妻双方保持心态平和,可以提高怀孕成功率。应注意不要过于紧张,以免精神因素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怀孕成功率。
想怀孕吃什么备孕成功率高
段微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三级甲等
备孕的妇女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健康状态,增加受孕的可能性。1.叶酸丰富的食物:如菠菜、豆腐、肝脏、绿色蔬菜等,有助于促进胚胎发育和预防胎儿先天性疾病。2.优质蛋白质:如鸡蛋、鱼肉、瘦肉、豆制品等,有助于促进卵泡发育和卵子质量的提高。3.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蓝莓、红枣、黑枸杞等,可以帮助抵制自由基的侵袭,提高卵子质量。除食物外,备孕期的妇女还可以适当补充营养制剂,例如美好蕴育润康,它以α-亚麻酸为主方,配伍维生素A、叶酸、卵磷脂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助于增强卵细胞的质量,从而增加成功受孕的概率。备孕期间,夫妻双方要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减少对备孕不利的因素。
怀孕40天药流成功率高吗
李育竹
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怀孕40天药流成功率是高的,正常的小于49天都可以用药流,副作用,出血等并发症比较少。术后,适当卧床休息,增加营养食物,不做重体力劳动。注意会阴清洁,阴道流血未净时,禁盆浴,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
怀孕40天药流的成功率有多少
周敬伟
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药流成功率能达到90%左右,在服药时一定要选择具有抢救措施、可以刮宫以及输液、输血的医疗环境。常用于停经49天以内的妊娠,在服药前一定要先做超声检查,以排除宫外孕的可能。
怎么才能怀孕成功
周敬伟
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想要成功怀孕,在排卵期的时候有性生活可以提高怀孕几率。同房之后不可以马上站立,如果马上站立,那么精液会大部分排除阴道之外,怀孕的几率也会下降50%左右。如果是后屈后倾位的子宫,同房之后,采取俯卧位,趴在床上休息1个小时,这样更有利于精子在短时间内进入到子宫当中,并且进入到输卵管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怎样怀孕的成功率高吗
周敬伟
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可以选择排卵期前后三天同房怀孕的可能性比较大,一般规则月经排卵期是在下个月经周期前十四天左右,但是平时注意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愉快的心情,减少一切刺激性。
猜你喜欢
怎样做怀孕成功率高
怀孕35天药流成功率大吗
怀孕药流成功率多少
快速怀孕
打尿促怀孕成功率高吗
专家问答
内裤出现白色分泌物
胎儿联体畸形及共用肝脏在孕24周超声能发现吗?
青春期身高增长到多少岁
宫内节育器导致出血
停经两周是否怀孕
就医沟通问题
人流后出现异常分泌物
孕期出血寻求帮助
58岁绝经后阴道出血
54岁闭经四年出现异常流血
常见科室
男科
皮肤科
性病科
妇科
儿科
老年
外科
内科
生殖
传染科
神经内科
五官科
整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