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白塞氏病 白塞氏病是一原因不明的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多系统损害的疾病。以口腔、外阴溃疡、眼炎、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 白塞氏病(Behcetdisease)又称白塞氏综合征(Behcetsyndrome),或眼-口-生殖器(oculo-oral- genitalsyndrome)。是1937年由土耳其皮科医生Behcet产生报告。
白塞氏病与复发性口腔溃疡关系密切,90%-100%的前不见古人均可发生复发性口疮。但其不仅侵犯眼、口及生殖器,而是可使全身多个系统受累的血管炎性疾病,只不过各系统及器官病损发生的时间先后不同。有些病人先出现1-2种器官的病损,以后才有其他器官的病损,由此给诊断带来一定难。
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温热毒邪蕴滞,而温热的形成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是感受湿热毒邪, 内因: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温热毒邪蕴于肝脾肾循环上攻于口、眼下注于外阴,引发本病。 感受湿热毒邪火热并或瘀毒未进与湿灼相合或久居潮湿之地,湿毒侵犯肌肤蕴久化热,毒热内蕴,结于脏腑湿热毒邪循经上攻于口、眼、下注于外阴,损伤局部皮肤粘膜发为溃疡,若湿热困脾失健运,则见腹胀、纳差或胃肠道溃疡,湿热伤及血脉则肢体皮肤出现红色结节,压痛明显,湿热流于关节则见膝、踝、腕、关节肿痛。 因情绪波动忧、思、郁、怒致肝气郁结、气瘀化火或过时肥甘厚味,酿成脾胃湿热,湿热影响心脾肝肾,而心气攻于舌,脾气攻于口,心脾湿热,循进上与口舌,则口舌生疮,肝脉赤目循绕阴气,肾开窍于二阴,肝肾湿热上熏形成眼疾,下注二阴之外阴部溃疡。 中医狐惑病(西医:白塞氏病、白塞氏综合症、白塞病) 狐惑病是以咽喉、口腔、眼及外阴溃烂为主证,并见精神恍惚不安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与西医之白塞氏综合征(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类似。 狐惑病是一种与肝脾肾湿热内蕴有关的口、眼、肛(或外阴)溃烂,并有神志反应的综合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首载于《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 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 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 本病在古代即已引起注意,近代由于发病率逐渐增高,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惑病以肝脾湿热为主要病机,其先兆证多呈肝郁脾胃湿热证型,即见心绪不舒,多疑善妒,口臭泛恶,舌红苔黄腻,便干,溲短腥臭等症,并多有七情损伤史。